二一组卷网 - 初中试卷 - 中考阶段试卷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二一组卷 日期:2024-06-01 类型:语文中考模拟 年级:中考阶段 浏览:1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       )
    A. 他脸型瘦(xuē),五官端正,无论在语言还是面庞上,都带有抹不掉的乡土气息。 B. 这是一首关于希望的歌,能给予正在迷(wǎng)路上的每一个人拥抱希望的力量。 C. 循着烟火味走进夜市,(mù)然发觉,这不就是我们追寻的放飞心灵的地方吗? D. 这些看似“吹毛求(cī)”的意见,其实是砥砺电影创作不断精进的金玉良言。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字形有误的是(       )
    A. 为了上好课,他不断出新,授课内容不拘泥课本,教学风格生动活泼。 B. 该剧采用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受制于戏剧冲突和故事叙述的羁拌 C. 工作人员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诫, 为游客营造了舒适的旅游环境。 D. 该戏曲是妇孺皆知的好剧,它给群众带来的更是一次传统思想文化教育。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
    A. 邹敬园发挥稳定,一套难度分6.9的动作一气呵成, 成为全场唯一总分超过16分的选手。 B. 美国国内始终有削减军费的呼声,但都无果而终,这显然有庞大的利益集团从中作梗 C. 他这个人就好占人家便宜,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愿意信手拈来, 装到自己口袋。 D. 各类国际展会接连举办,各国客商纷至沓来, 此种盛况本身就是中国扩大开放的力证。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
    A. 此次演讲比赛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B. 对于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约有71%的受访者认为其宣传存在过度美化之嫌。 C. 大数据的生成有其规律,只有深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提高认识大数据的能力。 D. 张亮刚刚以2小时19分刷新的世界纪录,成为全世界陆上赛艇马拉松划得最快的人。
  • 根据提示,默写诗文。

    (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诗经》)

    (2)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3)我报日长嗟日暮,_____。(《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登幽州台歌》)

    (5)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_____,琅琊也。(《醉翁亭记》)

题目
  • 班级制作了关于“名著推介”的展板,请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穿越重重封锁,深入根据地,创作了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B.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如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严监生临死前吝惜灯草油等情节,充分体现了作品的讽刺艺术。 C.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其成名作《光的赞歌》赞美了“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了“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D.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顺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题目
  • 班级举行“名著伴成长,经典润人生”讨论会,同学们一起交流从名著中得到的关于“成长”的启发,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们成长需要不断经受磨砺。保尔经历了战场上的搏杀、工地上的磨难,最后躺在病床上还顽强地开始写作,他在成长中不断磨练自己,诠释了生命的顽强,让自己成为经历千锤万凿、百炼不败的钢铁英雄。

    请从下面名著中选择其中的一部,结合作品的人物与情节,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A.《西游记》          B.《简·爱》

题目
  • 学校举行“读经典,弘扬科学精神”名著阅读活动,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为这本书写一句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精炼,体现名著特点。

    A.《海底两万里》   B.《昆虫记》   C.《十万个为什么》

  • 下列对诗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中“卷平冈”中的“卷”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B.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一句中,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表现自己宴饮时欢乐兴奋的心情。 C.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D. “俗子胸襟谁识我”(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可以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 下列对诗句情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一句表达情感含蓄有趣:家乡的书信是从何处传来的?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的。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一句刻画了卖炭翁反常、矛盾的心理,身无御寒衣物的老翁却“愿天寒”,凸显其处境之悲惨。 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一句,诗人借眼前景抒心中情,借绵绵密密的夜雨,抒发心中无穷无尽的羁旅之愁。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一句中说月还是故乡的明亮,看似不符合客观常识,但符合人之常情,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班超字仲升,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超到鄯善 , 去阳关一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也。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尽除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注]①鄯(shàn)善:西域古国名。汉朝想与之结盟共抗匈奴。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文物震惊世界。附着于青铜器上的“灰烬”看似不起眼,在当时也引起研究者注意,有人猜测这是丝绸的残留物,但仅凭目测无法证实。直至近年,这一谜题终于解开。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研发出基于免疫学原理的蚕丝蛋白检测技术,于2021年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中发现大量丝绸残留物。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等先进分析技术,研究人员重新观察检测30多年前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一步确认了丝绸的存在。丝绸残留物的发现证明,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先民已具备成熟的纺织工艺和技术水平,填补了古蜀时期蜀地纺织史研究的实物空白。

    【材料二】

    2022年11月21日凌晨,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被“装”入智能文物保护舱内,实现水下文物出土状态下最大限度保护。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把它从水下“捞”了上来。为了能把这个“大家伙”稳稳当当地提升出水,技术团队研制了“膂力惊人”的打捞工程船“奋力轮”,装载着46套液压提升系统,集成当前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形成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这是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有了智能文物保护舱的加持,古船也进入了保护的新阶段。古船一旦从水下泥沙中取出,原来环境中的微生物平衡就会被破坏,文物极易迅速劣化。它特别设计了全覆盖全自动喷淋系统,这像给文物敷上‘纯水面膜’,可以有效抑制文物表面微生物的生长。

    【材料三】

    由于自然因素以及与日俱增的游客,随着时间的流逝,敦煌莫高窟面临着逐渐的衰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提出用计算机、摄影等高科技的方法永久保存敦煌石窟信息,打破时空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等需求。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规模化地实施了“数字敦煌”项目。截至2022年底,敦煌石窟完成了289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78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成果。现在,线上用户可登录“数字敦煌”官方网站或微信搜索“数字敦煌沉浸展”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一键体验,深度浏览壁画故事,自由探索上百个洞窟知识点。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老渔把式说古

    阿占

    ①我最喜欢听老渔把式说古。老渔把式一生行走于自然的刀锋,满脸粗犷美学,海蚀风蚀让他们呈现出雕塑才有的金石之气。

    ②渔村拆迁后,他们住上了高楼,甚至喝起了工夫茶,这是从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但他们好像并不习惯。除了口味嗜好与现代都市的养生理念不符——他们嗜腌制品和发酵品,嗜咸鱼和虾酱——言谈上,也是三句话不离出海打鱼那些事。孩子们各自成家,老渔把式守着宽绰的新房,寂寞比大海还深。实在耐不住了,会去码头打工。腿脚风湿严重,出海是做不成了,就分拣渔获、补网。赚多赚少不重要,他们是想赚乐呵,赚存在感。任骄阳暴晒,鱼腥熏人,机油辣眼,久违的兴奋感却从他们的心底隐隐升起。

    ③这类老渔把式我结识了十几位。在手机通讯录里,他们分别叫作高峪村老王、阡上村老刘、胡家山老朱、斋堂岛老石、顾家崖头老张……中秋节送两斤月饼,或者给他们拍几张照片洗印放大,那一张张老脸就笑成了风干的鱼皮。“爷们说说吧,还有什么故事。”此话甫一出口,他们就忽然满脸委屈,憋坏了似的。

    ④高峪村老王跟我说到了“白头浪”。“这种浪一旦出现,不管天空多么晴朗,船必须马上返航,回港避风。码头这边,则要着人力加固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讲着讲着,他竟靠着椅子睡着了,阳光斜斜的,还有他的呼噜声。

    ⑤根据浪与风的关系,海浪分为风浪和涌浪两种。风吹到海面,与海水摩擦,形成风浪。风浪波面陡峭,波峰附近常有浪花或大片泡沫,此起彼伏,变化在瞬息间。涌浪拥有更加规则的外形,排列比较齐整,波峰线长,波面平滑。随着风场加大、时间持续,不管风浪、涌浪都会起魔性,像猛狮啸天,像怒虎吼山,像恶狼扑肩

    ⑥阡上村老刘喜欢顾左右而言他。有一年冬至已过,鱼越来越少,船出来两天了,一直没有收获。中午太阳很好,气温回升,船上忽然飞来了十几只绿头蝇。正是吃饭时间,刚炖好一锅杂鱼,苍蝇却越聚越多,他不得不放下筷子驱赶。我立即问:“茫茫大海,海路遥远,苍蝇从哪里来的呢?”老刘干咳了一声:“莫急,听下去便是。”

    ⑦苍蝇究竟从何而来,并不打紧,它们带来的信息倒是让老刘满意。祖辈有谚:“船上苍蝇飞,不日东风吹。”老刘边驱赶苍蝇边跟船伙计说,吃完饭就地扎锚等鱼,东风会送来鱼汛,船不必再跑了。船伙计脸露喜色,谁知刚收起碗筷,船上又飞来一只小鸟。小鸟的出现,也带来一个信息:海上要刮西北风了。

    ⑧我担心老刘年事已高,言语不周,一会儿东风一会儿西北风,到底怎么回事?老刘说,“西风不受东风气”,这符合冷暖空气对流的原理,按照以往的经验,很可能是先刮东北风再转西北风,风力不会很大。果不其然,是夜海上刮起偏东风,第二天转为西北风,三四级,无关痛痒,但也把鱼群堵在了路上。

    ⑨胡家山老朱的故事最惊险,他说自己是死过好几回的人。最悬的一次,四十年前,在外海。连日风平浪静,海里没货,老朱不甘心回返,打算天亮后继续往西寻找渔场。西面常有不明海流,会形成黑洞一般的漩涡,这多半是海底状况恶劣所致。据说再粗壮的树干一旦被卷入,浮出水面时必是遍体鳞伤,仿佛长了硬硬的鬃毛。

    ⑩凌晨等风,老朱睡不着,站在甲板上,天海沉湎于黑蓝之中。忽然,空中一团云,眼见着伸展开来,状如彩虹,却是白的。老朱觉得诡异,大叫不好,喊醒众人,立马起锚,寻找最近的避风港。

    ⑪话落不过十分钟,大海忽然晃动起来,层层浊浪由远及近,一股恶风盘踞其上,鬼哭狼嚎就要送到耳边了。老朱命船掉转,用船头斜对着风来的方向。这时天已放亮,不远处的一条船,稍晚了一步,转向的时候侧面迎风,被吹翻了。另外一条船,想收帆已经来不及,只能砍断了两根桅杆,整个船身几乎被巨浪覆盖。还有一条,顺风顺水地跑,结果让浪掀起屁股,再过来一排浪就完了。十米高的海浪直掀船舱,天已经漏了,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了。一船人就那么眼睛瞪着,头发竖着,撕心裂肺地吼着。

    ⑫幸运还是降临了,暗流纵横交错,船漂进了其中的一条,借助惯性,往西漂了一个时辰,又往北漂了两个时辰,才顺流漂到了背风面,侥幸地抛下锚。锚下了,船绝不能停。锚的力与风的力较劲,彼此撕扯,一种可能是走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直接把船撕碎,五马分尸一样。这时,唯有顺着海流的性子捋,来回遛船。两天过去,恶浪才退,老朱带着五个人,从坟墓里爬了出来,他们原本黑亮的头发,已经白了……

    ⑬老渔把式说古,最后总会说到船。现在都是铁壳大船了,数字雷达、导航系统、探鱼器等等一应俱全——然而我知道,老渔把式说的是那条小舢板。他们叨念着:“舢板窄得像片树叶,被浪头扯来扯去,可不知咋的,睡在上面还挺踏实。”

    ⑭我想象着那幅画面:他们正当壮年,浑身古铜油亮,小舢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剪开了黎明,朝阳正从海上腾空而起。

    (选自《光明日报》)

  • 命题作文。

    有一位诗人在《青春》一诗中这样写道:“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还能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就能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请以“架起这台心灵的‘天线’”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在材料含意范围内立意;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使用试卷中的其它材料;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