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诗经》)
(2)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3)我报日长嗟日暮,_____。(《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登幽州台歌》)
(5)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_____,琅琊也。(《醉翁亭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们成长需要不断经受磨砺。保尔经历了战场上的搏杀、工地上的磨难,最后躺在病床上还顽强地开始写作,他在成长中不断磨练自己,诠释了生命的顽强,让自己成为经历千锤万凿、百炼不败的钢铁英雄。
请从下面名著中选择其中的一部,结合作品的人物与情节,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A.《西游记》 B.《简·爱》
A.《海底两万里》 B.《昆虫记》 C.《十万个为什么》
班超字仲升,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超到鄯善① , 去阳关一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也。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尽除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注]①鄯(shàn)善:西域古国名。汉朝想与之结盟共抗匈奴。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文物震惊世界。附着于青铜器上的“灰烬”看似不起眼,在当时也引起研究者注意,有人猜测这是丝绸的残留物,但仅凭目测无法证实。直至近年,这一谜题终于解开。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研发出基于免疫学原理的蚕丝蛋白检测技术,于2021年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中发现大量丝绸残留物。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等先进分析技术,研究人员重新观察检测30多年前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一步确认了丝绸的存在。丝绸残留物的发现证明,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先民已具备成熟的纺织工艺和技术水平,填补了古蜀时期蜀地纺织史研究的实物空白。
【材料二】
2022年11月21日凌晨,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被“装”入智能文物保护舱内,实现水下文物出土状态下最大限度保护。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把它从水下“捞”了上来。为了能把这个“大家伙”稳稳当当地提升出水,技术团队研制了“膂力惊人”的打捞工程船“奋力轮”,装载着46套液压提升系统,集成当前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形成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这是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有了智能文物保护舱的加持,古船也进入了保护的新阶段。古船一旦从水下泥沙中取出,原来环境中的微生物平衡就会被破坏,文物极易迅速劣化。它特别设计了全覆盖全自动喷淋系统,这像给文物敷上‘纯水面膜’,可以有效抑制文物表面微生物的生长。
【材料三】
由于自然因素以及与日俱增的游客,随着时间的流逝,敦煌莫高窟面临着逐渐的衰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提出用计算机、摄影等高科技的方法永久保存敦煌石窟信息,打破时空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等需求。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规模化地实施了“数字敦煌”项目。截至2022年底,敦煌石窟完成了289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78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成果。现在,线上用户可登录“数字敦煌”官方网站或微信搜索“数字敦煌沉浸展”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一键体验,深度浏览壁画故事,自由探索上百个洞窟知识点。
老渔把式说古
阿占
①我最喜欢听老渔把式说古。老渔把式一生行走于自然的刀锋,满脸粗犷美学,海蚀风蚀让他们呈现出雕塑才有的金石之气。
②渔村拆迁后,他们住上了高楼,甚至喝起了工夫茶,这是从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但他们好像并不习惯。除了口味嗜好与现代都市的养生理念不符——他们嗜腌制品和发酵品,嗜咸鱼和虾酱——言谈上,也是三句话不离出海打鱼那些事。孩子们各自成家,老渔把式守着宽绰的新房,寂寞比大海还深。实在耐不住了,会去码头打工。腿脚风湿严重,出海是做不成了,就分拣渔获、补网。赚多赚少不重要,他们是想赚乐呵,赚存在感。任骄阳暴晒,鱼腥熏人,机油辣眼,久违的兴奋感却从他们的心底隐隐升起。
③这类老渔把式我结识了十几位。在手机通讯录里,他们分别叫作高峪村老王、阡上村老刘、胡家山老朱、斋堂岛老石、顾家崖头老张……中秋节送两斤月饼,或者给他们拍几张照片洗印放大,那一张张老脸就笑成了风干的鱼皮。“爷们说说吧,还有什么故事。”此话甫一出口,他们就忽然满脸委屈,憋坏了似的。
④高峪村老王跟我说到了“白头浪”。“这种浪一旦出现,不管天空多么晴朗,船必须马上返航,回港避风。码头这边,则要着人力加固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讲着讲着,他竟靠着椅子睡着了,阳光斜斜的,还有他的呼噜声。
⑤根据浪与风的关系,海浪分为风浪和涌浪两种。风吹到海面,与海水摩擦,形成风浪。风浪波面陡峭,波峰附近常有浪花或大片泡沫,此起彼伏,变化在瞬息间。涌浪拥有更加规则的外形,排列比较齐整,波峰线长,波面平滑。随着风场加大、时间持续,不管风浪、涌浪都会起魔性,像猛狮啸天,像怒虎吼山,像恶狼扑肩。
⑥阡上村老刘喜欢顾左右而言他。有一年冬至已过,鱼越来越少,船出来两天了,一直没有收获。中午太阳很好,气温回升,船上忽然飞来了十几只绿头蝇。正是吃饭时间,刚炖好一锅杂鱼,苍蝇却越聚越多,他不得不放下筷子驱赶。我立即问:“茫茫大海,海路遥远,苍蝇从哪里来的呢?”老刘干咳了一声:“莫急,听下去便是。”
⑦苍蝇究竟从何而来,并不打紧,它们带来的信息倒是让老刘满意。祖辈有谚:“船上苍蝇飞,不日东风吹。”老刘边驱赶苍蝇边跟船伙计说,吃完饭就地扎锚等鱼,东风会送来鱼汛,船不必再跑了。船伙计脸露喜色,谁知刚收起碗筷,船上又飞来一只小鸟。小鸟的出现,也带来一个信息:海上要刮西北风了。
⑧我担心老刘年事已高,言语不周,一会儿东风一会儿西北风,到底怎么回事?老刘说,“西风不受东风气”,这符合冷暖空气对流的原理,按照以往的经验,很可能是先刮东北风再转西北风,风力不会很大。果不其然,是夜海上刮起偏东风,第二天转为西北风,三四级,无关痛痒,但也把鱼群堵在了路上。
⑨胡家山老朱的故事最惊险,他说自己是死过好几回的人。最悬的一次,四十年前,在外海。连日风平浪静,海里没货,老朱不甘心回返,打算天亮后继续往西寻找渔场。西面常有不明海流,会形成黑洞一般的漩涡,这多半是海底状况恶劣所致。据说再粗壮的树干一旦被卷入,浮出水面时必是遍体鳞伤,仿佛长了硬硬的鬃毛。
⑩凌晨等风,老朱睡不着,站在甲板上,天海沉湎于黑蓝之中。忽然,空中一团云,眼见着伸展开来,状如彩虹,却是白的。老朱觉得诡异,大叫不好,喊醒众人,立马起锚,寻找最近的避风港。
⑪话落不过十分钟,大海忽然晃动起来,层层浊浪由远及近,一股恶风盘踞其上,鬼哭狼嚎就要送到耳边了。老朱命船掉转,用船头斜对着风来的方向。这时天已放亮,不远处的一条船,稍晚了一步,转向的时候侧面迎风,被吹翻了。另外一条船,想收帆已经来不及,只能砍断了两根桅杆,整个船身几乎被巨浪覆盖。还有一条,顺风顺水地跑,结果让浪掀起屁股,再过来一排浪就完了。十米高的海浪直掀船舱,天已经漏了,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了。一船人就那么眼睛瞪着,头发竖着,撕心裂肺地吼着。
⑫幸运还是降临了,暗流纵横交错,船漂进了其中的一条,借助惯性,往西漂了一个时辰,又往北漂了两个时辰,才顺流漂到了背风面,侥幸地抛下锚。锚下了,船绝不能停。锚的力与风的力较劲,彼此撕扯,一种可能是走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直接把船撕碎,五马分尸一样。这时,唯有顺着海流的性子捋,来回遛船。两天过去,恶浪才退,老朱带着五个人,从坟墓里爬了出来,他们原本黑亮的头发,已经白了……
⑬老渔把式说古,最后总会说到船。现在都是铁壳大船了,数字雷达、导航系统、探鱼器等等一应俱全——然而我知道,老渔把式说的是那条小舢板。他们叨念着:“舢板窄得像片树叶,被浪头扯来扯去,可不知咋的,睡在上面还挺踏实。”
⑭我想象着那幅画面:他们正当壮年,浑身古铜油亮,小舢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剪开了黎明,朝阳正从海上腾空而起。
(选自《光明日报》)
有一位诗人在《青春》一诗中这样写道:“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还能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就能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请以“架起这台心灵的‘天线’”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在材料含意范围内立意;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使用试卷中的其它材料;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