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1840年 | 1870年 | 1900年 |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22% | 14.8% | 8.4% |
材料 兰州黄河铁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当时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然而,由于浮桥不够坚固且每年需要重建,耗资巨大,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签订合同,决定改建为永久性铁桥。铁桥的设计由美国桥梁公司负责,德商泰来洋行承建,历时三年,宣统元年(1909年) 8月19日,黄河上第一座永久性公路桥竣工通行。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时任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悬挂于桥南,从此改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
兰州黄河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和特征,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2004年,中山桥成为兰州旅游的标志性建筑,2006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兰州铁桥简史》
回答:
材料 土豆的原产地,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一批又一批地踏上了美洲的土地。16世纪土豆传入欧洲,起初土豆的优点还不被欧洲人所知晓,土豆变成了一种纯观赏性植物,真正更有用的土豆根茎,却因为丑陋的外表遭到了歧视。土豆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植物,耐干旱,耐低温,能适应贫瘠的土地,比其它谷物产量要高。法国政府认识到土豆的价值,扩大了土豆的种植规模,欧洲其它国家也不甘落后,陆续启动了土豆发展计划。18世纪,法国、普鲁士王国、俄国、爱尔兰等地发生严重的饥荒,正是靠着地里大量的土豆,一次又一次将欧洲人从饥荒中解救出来。
2008年被定为“国际土豆年”,联合国大会称“土豆将在与世界饥饿和贫困作斗争的最前线发挥作用”。土豆,这种其貌不扬的作物,已经成为了世界头号非谷类主食,在世界粮食安全、减少贫困、降低地球淡水资源消耗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与稻、麦、玉米相比,土豆全粉更耐保存,在常温下可以储藏15 年以上,有些国家把土豆全粉列为战略储备粮。
——摘编自《一颗卑微的土豆,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