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组卷网 - 初中试卷 - 中考阶段试卷

2024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二一组卷 日期:2024-04-09 类型:历史中考模拟 年级:中考阶段 浏览:6
选择题
  • 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这处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 在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
    A. 人文始祖 B. 民族英雄 C. “大禹” D. 万世师表
  • 下图中的文物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龙骨”,龙骨上刻有符号,经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我们把出土的商代和西周类似文物统称为(     )

    A. 耒耜 B. 青铜器 C. 甲骨文 D. “夏历”
  •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并规定所有度量衡由国家统一监制。这一措施(     )
    A. 导致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 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D.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很多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时期,“文景之治”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开明统治时期出现于(     )
    A. 西汉 B. 东汉 C. 隋朝 D. 唐朝
  •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还发明了“麻沸散”并创编了“五禽戏”。这位名医是(     )
    A. 司马迁 B. 华佗 C. 张仲景 D. 蔡伦
  • 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的作用是(     )
    A.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 国家实现了统一 C.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 “举人”“进士”“状元”“金榜”这些名词,是古代文人平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并为众人羡慕。与此有关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度
  •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反映唐朝盛世的诗词是(     )
    A.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宋太祖时期,重用文臣并让其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宋太宗时期,通过提升文官的地位,确立了文臣统兵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武将跋扈 B. 促进文化发展 C. 结束分裂局面 D. 与辽订立和约
  • 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8世纪,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后,在新疆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是(     )
    A. 驻藏大使 B. 伊犁将军 C. 安西都护府 D. 西域都护
  •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 文化专制政策 B. 边疆管理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农业生产政策
  •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据此可知,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A. 发展民族工业 B. 反侵略反封建 C. 开展洋务运动 D. 废除二十一条
  • 中国在近代史历史上,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其中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___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旧有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种社会风尚出现于(     )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辛亥革命后 D. 戊戌变法后
  • 有人说:“1901年, 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 1911年, 一道闪电划过, 却黑暗依旧;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解放战争的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下图是 1978年—198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家庭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因为那五千年的厚重面纱、因为它高大雄立的不可思议、因为有太多惊异的数字之谜,金字塔那神秘的外衣从未脱落过。都说时间能改变一切,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建造金字塔的国度是(  )
    A. 古埃及 B. 古代希腊 C. 古印度 D. 古巴比伦
  • 表格内容是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40年

    1870年

    1900年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A. 工业革命的发展 B. 新航路的开辟 C. 确立君主立宪制 D. 对外殖民扩张
  • 1789年7月14日,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下“今日无事”,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
    A.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 珍珠港海军基地被偷袭 C.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D.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 某历史宣传栏的内容分别为《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判断此宣传栏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B.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C.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沸水顶壶盖”“苹果落地”这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引发了瓦特和牛顿的思考,并由此诞生了人类历史上两项重大科学成果。其成果是(     )
    A. 火车、汽车 B. 蒸汽机、万有引力 C. 电灯、电话 D. 内燃机、生物进化论
  • 这是一次由战胜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上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一会议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创立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   )

    A. 国际联盟 B. 欧洲联盟 C. 联合国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学习历史,要分清教材中的内容哪些是历史表述,哪些是历史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B.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C.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综合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兰州黄河铁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当时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然而,由于浮桥不够坚固且每年需要重建,耗资巨大,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签订合同,决定改建为永久性铁桥。铁桥的设计由美国桥梁公司负责,德商泰来洋行承建,历时三年,宣统元年(1909年) 8月19日,黄河上第一座永久性公路桥竣工通行。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时任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悬挂于桥南,从此改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

    兰州黄河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和特征,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2004年,中山桥成为兰州旅游的标志性建筑,2006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兰州铁桥简史》

    回答: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豆的原产地,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一批又一批地踏上了美洲的土地。16世纪土豆传入欧洲,起初土豆的优点还不被欧洲人所知晓,土豆变成了一种纯观赏性植物,真正更有用的土豆根茎,却因为丑陋的外表遭到了歧视。土豆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植物,耐干旱,耐低温,能适应贫瘠的土地,比其它谷物产量要高。法国政府认识到土豆的价值,扩大了土豆的种植规模,欧洲其它国家也不甘落后,陆续启动了土豆发展计划。18世纪,法国、普鲁士王国、俄国、爱尔兰等地发生严重的饥荒,正是靠着地里大量的土豆,一次又一次将欧洲人从饥荒中解救出来。

    2008年被定为“国际土豆年”,联合国大会称“土豆将在与世界饥饿和贫困作斗争的最前线发挥作用”。土豆,这种其貌不扬的作物,已经成为了世界头号非谷类主食,在世界粮食安全、减少贫困、降低地球淡水资源消耗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与稻、麦、玉米相比,土豆全粉更耐保存,在常温下可以储藏15 年以上,有些国家把土豆全粉列为战略储备粮。

    ——摘编自《一颗卑微的土豆,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