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组卷网 - 初中试卷 - 中考阶段试卷

2025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二一组卷 日期:2025-03-12 类型:历史中考模拟 年级:中考阶段 浏览:3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新石器时代的苏羊遗址,内部修建大型人工环壕,居住区和墓葬区分别位于环壕内外两侧。据此可知,苏羊聚落内部(       )
    A. 阶级分化明显 B. 社会分工明确 C. 经济生活便利 D. 布局规划清晰
  • 甲骨文中已发现商朝有施肥的记载,考古资料中也发现不少储藏粮食的大型窖穴,卜辞中还有仓廪的廪字。这反映了商朝时期(       )
    A. 农业技术发展 B. 文化成就突出 C. 政治秩序稳定 D. 社会矛盾缓和
  • 下表是湖北出土的秦简内容(部分)。据此可知,秦政府注重(       )

    名称

    书体

    主要内容

    使用者

    睡虎地秦简

    隶书

    法律文书、语书、日书

    基层官吏普通百姓

    关沮秦简

    隶书

    历谱、日书、药方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创新书写方式 C. 规范基层治理 D. 扩大疆域范围
  • 《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外政治交流频繁 B. 西北地区管理强化 C. 边疆危机得到解决 D. 诸侯割据势力削弱
  • 曹操指派官吏专门管理冶炼铁器,制造兵器和农具;在冶铁技术上,推广了利用水力来鼓风的办法。这(       )
    A. 推动胡汉间民族交融 B. 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C. 完善了官吏选拔制度 D. 有助于恢复社会生产
  • 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组织了一批文士进行图书的搜集编修工作,后来还在长安、洛阳两京创设书院管理图书。这些措施(       )
    A. 显示社会风气开放 B. 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C.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 体现重文轻武政策
  • 北宋时期,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这说明,北宋时期该地区(       )
    A. 城市规模壮大 B. 发展领先全国 C. 经济联系密切 D. 对外贸易发达
  • 蒙古立国之初就实行科举考试,用儒术选士,中举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这旨在(       )
    A. 打破蒙汉隔阂 B. 完善科举制度 C. 发扬儒家思想 D. 扩大统治基础
  • 清朝康雍乾时期,清廷在台湾各处设立书院24所,从内地延请教师到书院任教,推行儒学,实施教化。这些措施有利于(       )
    A. 增强文化认同 B. 创立八股取士 C. 实现国家统一 D. 奠定疆域版图
  • 《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洋货不止可以在一个通商口岸任意销售,在未拆封情况下,还可转运其他通商口岸售卖,且无需重新交税。这表明,通商口岸的开放(       )
    A. 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 B. 促进了沿海地区发展 C. 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 D.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 1862年,李鸿章率领淮军由安庆到达上海,盛赞英、法军队“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表示要及时“资取洋人长技”。基于此认识,李鸿章(       )
    A. 极力镇压太平天国 B. 主张创办军事工业 C. 创办了福州船政局 D. 固守避战求和策略
  • 甲午战后,下层民众承受着更多痛苦。于是,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自发地联合起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掀起一场救亡图存运动。这场运动(       )
    A. 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B. 开启了近代化的探索 C. 打击了列强瓜分野心 D. 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 如图是1911年新建陆军克复南京天保城纪念章,纪念章中间为“陆军”字样,“陆军”外围为湖北军政府的十八星旗。据此可知,“克复南京”指的是(       )

    A. 南京脱离清朝统治 B. 中华民国正式建立 C. 封建帝制已经结束 D. 护国战争取得胜利
  • 1920年1月1日,《申报》刊登《新青年》广告,介绍其办刊特色,并反问国人,“要懂得世界新潮流的心思,这《新青年》杂志可以不看吗?”这说明,《申报》(       )
    A. 以宣扬科学为主旨 B. 注重宣传新思想 C. 突出报道重大事件 D. 改变了民众观念
  • 1926年1月起,中国共产党负责的中央农民部先后创办了《中国农民》《犁头》《农民运动》等刊物,各省均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       )
    A. 文学革命 B. 思想建党 C. 武装斗争 D. 联系群众
  •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举办“七七献金”活动,得到人民积极响应,捐助抗战现金和物资折合超过100万元。这直接反映了(       )
    A. 国共合作形成 B. 抗战形势严峻 C. 民族意识高涨 D. 军人英勇无畏
  • 1948—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恢复了340多家大型企业和2430家中小型企业;除此之外,1948年东北地区谷类作物收成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1600万吨小麦和黑麦。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宣告辽沈战役取得胜利 B.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智慧 C. 助推土地改革顺利开始 D.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了近百年的海关,如图为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孔原的《任命通知书》。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

    A. 加强工业建设 B. 注重民主协商 C. 走向独立自主 D. 践行和平外交
  • 1956年,中国决定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桥梁板生产工艺,生产出了6.6万吨优质桥梁用钢材,用于建设南京长江大桥。这主要得益于(       )
    A. 国家体制优势 B. 一五计划完成 C. 八字方针提出 D. 经济体制改革
  • 如图为2004—2015年我国服务型城市与工业型城市发展数据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城乡经济差距拉大 B. 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C. 经济结构逐步改变 D. 工业城市日益减少
  • 中世纪时期,不仅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的封建契约不一样,就连这些大国的不同地区也不一样,甚至找不到两份完全相同的。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西欧(       )
    A. 封建地域性明显 B. 民族独立国家出现 C. 教权与王权并立 D. 庄园经济普遍盛行
  • 下表为中世纪主要势力对创办大学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的兴起(       )

    势力

    态度

    教皇

    庇护新兴学校,相信学识会服侍上帝荣耀

    皇帝和国王

    授予新兴学校特许状,希望大学成为君权的桥头堡

    城镇

    培养新兴学校,因为它们可以带来盛名并引来居民与贸易

    A. 推动了城市自治 B.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 具有历史偶然性 D.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1435年,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对时人仍认为绘画是一种“机械”艺术感到愤怒,他认为画家和雕塑家已不再是工匠,而是某种“高雅艺术”的从事者。这一主张(       )
    A. 拉开了文艺复兴序幕 B. 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同 C. 提升了艺术家的地位 D. 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 “全国三级会议已经不存在了,它被单一的国民议会所取代,后者不分等级,挟国民之名以主权者自居,并声称有赋予国家一部宪法的任务。”上述情形描述的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独立战争 D. 农奴制改革
  • 到1850年,英国棉纺织业雇用了制造业中六分之一的劳动力,直接贡献了英国GDP的8%。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三角贸易 C. 资产阶级革命 D. 工业革命
  • 1861—1865年,美国穿便服成了一种时尚和美德,大部分北方人过着清贫的日子,剧院很少开放,歌剧只能偶尔演出。由此可见,当时美国(       )
    A. 内战冲击了人民生活 B. 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C. 消遣娱乐业逐步消失 D. 存在政治分裂的隐患
  • 1895年,一位法国陆军上尉发明了可以折叠背负行军的自行车,如图所示。一战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都把折叠自行车作为一项标准装备。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 科技影响战争形态 B. 法国科技领先世界 C. 自行车是主要武器 D. 士兵作战积极性高
  • 苏联“二五”计划期间的技术进口比“一五”期间减少了9倍以上,这使对外借贷从1931年的63亿卢布减少到了1936年的4亿卢布。这表明,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适应国情 B. 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C. 未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 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界不仅对公众的偏执进行评论,还尽其所能地添油加醋,欧洲刚结束战争的数天之后便出现了“赤色浪潮威胁基督文明”的标题。这表明,当时(       )
    A. 二战即将取得胜利 B. 美苏关系彻底破裂 C. 美国存在反苏思潮 D.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 尼日利亚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2006年提出,丢掉“没有西方我们注定灭亡”的心态,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这一言论折射了非洲(       )
    A. 受到西方殖民 B. 经济发展缓慢 C. 广泛参与竞争 D. 自强意识增强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水运关涉国运,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运与国运》目录(节选)

    章节一       都江堰:秦灭六国的水力发动机

    1.伐蜀攻韩,孰先孰后

    2.得蜀望楚,可并天下

    3.李冰筑堰,老秦东向

    章节二       灵渠凿通,四海归一

    1.南下百越,三年无功

    2.五岭逶迤,遇水修渠

    3.连接湘漓,平定岭南

    ——龙佳悦《水运与国运》

    材料二       漕运始于秦汉。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漕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漕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即由东向西。历经南北朝的发展,唐宋时期,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地位开始确立,漕运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材料三       元代海运主航道示意图

    ——贾兵强、朱晓鸿《治水与中华文明》

  • 绘制、解释统计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

    年代

    书目类别

    合计(本)

    年均译书(本)

    总类

    哲学

    宗教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中国史地

    世界史地

    语文

    美术

    1868—1895

    1

    0

    1

    0

    2

    1

    0

    2

    1

    0

    8

    0.29

    1896—1911

    8

    32

    6

    83

    89

    366

    63

    175

    133

    3

    958

    63.86

    ——付立波《近代日文书籍的引进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20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刊,但是随着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加,马克思主义单行本译书开始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据统计,1920—1937年马克思主义译书总量254.5部,发展期(1920—1928)译书59部,高峰期(1929—1930)118部,低谷期(1931—1937)63.5部。就分类而言,1920—193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译书哲学译书为83.5部、政治译书79部、经济译书67部、社会科学译书25部。

    备注:文中小数点表示一部著作分几册。

    ——摘编自刘娟《1920—1937年马克思主义译书之阶段划分》

  • 美国自诞生以来,其国家形象在不断变化。某学习小组围绕“漫画里的美国形象”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号

    漫画

    简介

    图一

    1782年,詹姆斯·吉尔雷创作《美国响尾蛇》:描绘了一条巨蟒将英军围困的场景,这一形象折射出当时北美殖民地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对英军构成了巨大威胁。

    图二

    1904年,路易斯·达尔林普尔创作《新外交》:图中世界警察西奥多·罗斯福挥舞大棒对付了“非文明”民族(亚洲人和拉美人,画面左侧的叫嚣者),同时通过仲裁有效地对付了“文明”国家(图中右侧)。

    图三

    1932年5月,佚名作《救命!》:巨浪中写着“经济危机”,小船上的人是“公民”,喊着:“救命!罗斯福!胡佛!史密斯!谁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