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体积V/mL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溶液温度变化Δt/℃ | 5.2 | 9.6 | 12.0 | 16.0 | 18.2 | 16.7 | 15.7 | 14.7 | 13.7 | 12.9 |
选项 | 鉴定方法 | 判定结果 |
A | 仔细观察“黄金”颜色。 | 若外观为金黄色,一定为24K黄金。 |
D | 用磁铁吸引“黄金”。 | 若不能被吸引,一定为24K黄金。 |
C | 取少量“黄金”样品于盛有足量稀盐酸的试管中,振荡。 | 若没有气泡产生,一定为24K黄金。 |
D | 取少量“黄金”样品进行较长时间的高温加热。 | 若金属不变色,一定为24K黄金。 |
(1)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
(2)充分反应后,丁装置的质量增加了1.8克,则样品中含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
(3)下列原因,可能会导致测得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
A.样品的质量太多
B.空气中的水分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C.通入的氢气量不足
D.丁处浓硫酸的质量太多
酶的活性受pH影响吗?小科以胰淀粉酶为例,展开如下探究: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所加试剂 | 1%淀粉液2mL | 胰淀粉酶1mL+2%盐酸1mL | 1%淀粉液2mL | 胰淀粉酶1mL ___________1mL | 1%淀粉液2mL | 胰淀粉酶1mL+2%NaOH1mL |
37℃水浴 | 5分钟 | |||||
混合 | 试管2倒入1,混匀后记为A | 试管4倒入3,混匀后记为B | 试管6倒入5,混匀后记为C | |||
37℃水浴 | 5分钟 | |||||
检验 | 滴入2滴碘液,摇匀 |
【学习交流】
(1)步骤Ⅰ是向镁带和少量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如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甲中镁带逐渐减少,碳酸钙逐渐消失,乙和丙中始终只有无色气泡,再无其他明显现象。则气体X是_____。
(2)步骤Ⅱ是在甲中碳酸钙完全消失后,将甲、乙、丙的导管接口重新进行了连接,如图所示。实验中,当观察到乙中液面下降时,丙中同时产生_____,随后结束实验。
【提出问题】
实验结束后,丙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Na2CO3
猜想三:NaOH、Ca(OH)2
【实验验证】
(3)小王同学认为选择无色酚酞溶液、Na2CO3溶液、稀盐酸即可验证以上三种合理猜想。
你认为不用上述试剂中的_____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4)小王同学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实验后丙中的溶液,并分别做如下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A中溶液颜色变红,B中无明显现象,C中有气泡生成,则证明猜想_____成立。
【拓展反思】
实验结束后,将甲、乙、丙中的溶液倒入废液缸中,测得废液的pH=2,则废液中溶质的成分除HCl外,还有_____种。
序号 | ① | 电流/A | 功率/W | 灯泡亮度变化 |
1 |
|
|
|
|
2 |
|
|
|
|
3 |
|
|
|
|
①实验开始前观察记录喷水壶内的温度为22.0℃。
②在喷水壶内加入少量的水,关闭出气阀,多次按压喷水壶的打气手柄后,观察并记录壶内温度。
③打开喷水壶的出气阀,可以观察到针筒的活塞由底部迅速向上移动。
④最终活塞冲出针筒口,同时在针筒口处观察到白雾。